艺术品拍卖市场外热内冷
编辑:admin 日期:2019-01-14 12:25:17 / 人气:
艺术品还能保值增值吗?
观察2018年秋拍季可见,大部分老牌拍卖行依然按惯例举槌,个别却选择停拍,并且未透露何时会有拍卖计划,有的新拍卖行在行业仍处于调整期时依然入场开拍;几乎所有拍卖行都对拍品进行了精简,业内称此为“减量提质”,有拍卖行人士透露,大多数都减至高峰期的1/2甚至更少。尽管拍卖现场气氛无法与高峰期的盛况相比,但也有几件重器以天价成交,如苏轼《木石图》、潘天寿巨幅指墨《无限风光》成交和安思远藏善本碑帖11种等。
“如果没有这几件天价撑场,2018年的中国拍卖市场有些让人黯然。”一名收藏人士坦言,“我自己感觉到市场从2017年底开始进入新的调整阶段。”他举例,在2017年底前,他每年在全国各个拍卖行走的货还能有一两百万元,但2017年年底开始,即使他拿出比较精的藏品,在市场上也往往无人问津。此前,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1~10月,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出现超过20%的降幅。
藏品品质才是关键
有收藏者认为,此前艺术品市场的几波行情盲目推高了艺术品整体价格,令其价值和价格脱节,市场必须为此买单。
在市场调整初期,不少拍卖行都表达将积极面对市场,尤其是要练好内功,以应对新的机遇。然而,有业内人士表示:“当老的买家处于观望,新的买家跃跃欲试时,有的拍卖行为了争取更多新客而把重心放在包装和宣传上,忘记了艺术品这一行归根结底是看藏品、看眼光的。”一名行家告诉记者,当拍卖行内部把主要的时间、精力和成本用于表面功夫,就会忽略品质,最终导致企业走上一条“恶性循环之路”。
“我们这一行,花里胡哨的不用看,还是藏品说话。”一名广东藏家表示,只要是藏品精、出处可靠、价格合适,在任何行情下,藏家都会买账,“尤其是名家收藏和家属收藏越来越受到市场重视。”如某拍卖行在2018年11月举行的“浮光掠影——启功先生旧藏”和“在阳光下——何溶、冯湘一伉俪藏画”专场成交率都达到100%,另一家拍卖行在2018年12月13日举行的“朱墨春山·杨可忠旧藏(二)”专场成交率也达到100%,2019年1月20日广东银通保真拍卖会上的黎雄才家属藏画、黄君璧家属藏画、孙星阁家属藏画也受到收藏界瞩目。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上一篇:设计师把路坑变艺术品下一篇: 圣约翰2019澳大利亚悉尼艺术品拍卖会--杂项篇
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2018“艺术深圳”启幕 3000余件艺术品让你大饱眼福09-15
- 上海出台促进艺术品产业发展实施办法 建设世界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09-14
- “丝路华章”——中国-东盟艺术展在邕开展09-10
- 购买艺术品需要知道的事09-06
-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上线08-22
- 齐白石作品拍卖价直逼毕加索? 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拍卖行逻辑透析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