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毁坏艺术品,别再说“他只是个孩子”,孩子也可以了解艺术

编辑:admin 日期:2021-01-17 16:28:41 / 人气:

一、熊孩子破坏艺术展
2013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上海玻璃博物馆展出了一件名为“天使在等待”的玻璃制品。
结果有2名男童直接进入展区,用力摇晃和拉扯这件艺术品。
孩子们的母亲就在一旁,不但不阻止,还一直在给他们拍照,直到孩子将玻璃翅膀扯烂,母亲才反应过来,让孩子走出护栏。
据报道,这件《天使在等待》的艺术品,是艺术家薛吕为女儿的诞生而创作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从创意到创作完成一共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却没想到刚展出,就遭到了这样的破坏。
经过后期检测,由于烧制时采用一体成型工艺,被损坏的局部没有办法修复,艺术家本人听到后,非常无奈和痛心。
最终,经过上海玻璃馆和薛吕本人的讨论,薛吕将这件破损的作品原样保存。
只是在折翼的翅膀边上,配上损坏时的监控视频,再改名叫做《折》,提醒大家文明看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家长喜欢带着孩子走进博物馆和美术馆,接受艺术熏陶,但有不少家长却忘记了在看展之前,教导孩子文明看展。
除了上述这样破坏艺术品的“熊孩子”行为,还有更多孩子无视艺术的神圣,在展馆内追逐打闹、大声喧哗,并没有认真感受艺术背后的深厚内涵。
有些是因为家长没有好好引导,但更多,是孩子在好奇看展时,提出的问题家长们解答不了,于是干脆放任他们玩性大发,这对于孩子的艺术启蒙来说,非常得不偿失。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引导老师,如果能在孩子对艺术有浓烈好奇时,能够适当加以引导,相信每个孩子都非常愿意遵守规矩,认真观赏画作。
有些父母可能会问,自己没有这样的艺术知识积累和讲解能力怎么办?
在艺术史学者弗朗索瓦丝 芭布-高尔看来,其实给孩子讲艺术,不需要那么多条条框框和繁文缛节,甚至不需要像专家学者一样博学,我们一样能让孩子享受艺术带来的快乐。
弗朗索瓦丝 芭布-高尔(Fran oise Barbe-Gall),法国艺术史学者,卢浮宫学院当代艺术课程教师。曾在索邦大学与卢浮宫学院接受了完整的艺术史教育,于纽约大学巴黎校区、巴黎第三大学担任艺术史讲师,同时担任“如何欣赏画作协会”(CORETA)的长期管理者和讲师。
她多次受邀担任美国、俄罗斯、法国等诸多博物馆顾问,并在世界各地多所学校举办讲座。曾出版《如何看一幅画》《读懂印象派》等多部艺术教育相关书籍,被译为多种语言。
这本《如何给孩子讲艺术》是弗朗索瓦丝 芭布-高尔献给家长的儿童艺术启蒙读本。
在书的前半部分,弗朗索瓦丝 芭布-高尔为家长提供了63条建议,指导大人应该怎样具体为孩子讲解艺术,激发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和好奇;
书的后半部分,弗朗索瓦丝 芭布-高尔精心挑选了29件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引导不同年龄的孩子从不同角度感受画作,从而深入了解画作背后的时代特征和影响。
除了正书,出版社还特别增加了“艺术家别册”,帮助读者更好领会这29位艺术家人生经历与艺术风格的关联。
“只有透过孩子的视角,才能开启孩子的艺术之眼。”
每个孩子对艺术都有旺盛的好奇心,只要通过合适正确的引导,每个孩子都可以在艺术殿堂里游玩,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审美价值。
文艺复兴、印象派、当代艺术,毕加索、透纳、康定斯基……这些看似高深的艺术词语,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具体应该怎么学习和讲解艺术?翻开这本《如何给孩子讲艺术》寻找答案吧。
二、怎样给孩子讲艺术
1.以孩子为中心
在弗朗索瓦丝 芭布-高尔看来,给孩子传递知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你的所知作为起点,另一种是从孩子的所知开始。
所谓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给孩子讲艺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孩子为中心,时刻关注孩子对于艺术品的感知和情绪。
欣赏艺术是一种特别主观的体验,所以我们不应该过分关注孩子的“获得感”。
相比于讲解艺术品的奇闻轶事、作家的生平简介这些照本宣科的信息,我们更应该随着孩子的认知,呵护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而不是一股脑填鸭式希望孩子能像背书一样,单纯记住关于艺术品的几个数字或者其他资料。
你所能告诉他们的,可能只是一些美学的体验、一小段历史,或者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
所以在给孩子讲艺术的全程互动里,我们始终要牢记,应该问孩子“你看到了什么”,而不是告诉孩子“看这个”或者“你应该知道……”
2. 让孩子先开始
弗朗索瓦丝 芭布-高尔举了一个例子。
现在孩子面前有一幅17 世纪荷兰静物画,画上有书、乐器、水果、轻微褶皱的桌布、质地上乘的挂帘,也许还有一块头骨。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向孩子介绍这幅画呢?
有些自以为准备充足的家长可能会先向孩子大谈“虚空派画作”的源起与涵义,再逐一解释每一个物体的象征意义。
这些知识当然很重要,但是也太深邃,孩子根本无从理解。在孩子的眼里,他们理解的画作可能完全不是我们想的那样。
眼尖的孩子可能会说“画面好乱!”“盘子好像要掉下来了。”
爱思考的孩子可能会说“如果拉一下挂帘绳,会发生什么?”
如果听到这些天马行空的评价,千万不要打断,我们应该跟随孩子的目光和思路,因势利导。
我们可以借着掉落的盘子,和孩子探讨“坠落”(虚空派常用词)的含义;孩子如果觉得画面太乱,可以顺势让孩子加深关于贪婪、生命短暂和物质丰裕等词语的理解;当孩子目光落在窗帘上,我们还可以告诉他们,帘子好比幕布,它的落下往往是艺术家对于人生如戏般落幕的感慨。
弗朗索瓦丝 芭布-高尔介绍的这种讲解艺术的方法,适用于各种艺术作品。他强调,不能将你的知识从外部强加给孩子,而是要针对他们的问题给予生动的回应。
三、孩子了解艺术的背后,是文化知识的一次综合洗礼
著名作家、美术评论家傅雷,曾在家信中曾告诫儿子傅聪:“要做一个钢琴家,首先要做一个文化人,之后做一个艺术家,再之后要做一个音乐家,最后才是做一个钢琴家。”
中央编译局译审、著名翻译家施康强也认为:“要做一个文学翻译家,首先要精通一门外语,有可能还要懂一门或几门别的外语,之后要能娴熟运用母语,再之后做一个杂家,具备各方面的知识,最后才是做一个文学翻译家。”
只有几近成为一个通才,有了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储备,才能在本职工作中旁征博引,有的放矢拿捏工作的力度。
关于艺术作品的讲解和学习也是一样,弗朗索瓦丝 芭布-高尔在《如何给孩子讲艺术》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技术、运动、历史、科学、数学、地理等多种视角,陪着孩子任意解读艺术画作表达的内容。
不论哪种方式讲解,只要提升了孩子对画作的感知能力,又或者启发了他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思索和共情,那么他们就已经成功迈出了徜徉艺术殿堂的关键第一步。
虽然是寓教于乐,但对于家长来说,也还是要在讲解之前,做好充分准备,这样才能敏感抓住孩子欣赏艺术时的兴趣点,顺利为他们打开一扇扇艺术品背后的文化大门。
让孩子了解学习艺术的背后,是一次关于各方面文化知识的综合洗礼。
这洗礼既是对家长知识储备的考验,也是对孩子艺术欣赏水平的重要突破。
曾有家长坦言,自己希望孩子多学习古诗词,是想在日后孩子身临其境时,能有脱口而出“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书素养,而不是只会瞪着眼睛,不停重复着“好看!”这类干巴巴的单一词汇。
艺术鉴赏能力又何尝不是一样。它是人类不同时期的文明结晶,凝聚了一代代艺术家思想和绘画能力之大成。
读懂艺术作品,就是读懂一个特定时代的人文和历史,忆古思今,也就能让孩子更加客观看待当下,了解这个世界。
这是孩子正确世界观形成的重要一步,也是他们拓展视野,发散思维的重要一课。
对孩子来说,艺术家是不是天才,没什么要紧,但如果能结合画作,对他们当下的生活和思考有所启发,那就完成了画作审美启蒙的引导作用。
王尔德曾说:“生活就是你的艺术,你把自己谱成乐曲,你的光阴就是十四行诗。”
杜尚则更加斩钉截铁:“最好的艺术就是生活本身。”
在弗朗索瓦丝 芭布-高尔看来,直观的体会与日常化的沟通是培养孩子艺术爱好的理想途径。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这本书,弗朗索瓦丝 芭布-高尔以深入浅出的艺术史知识和故事为内容,配以名家名作分析,让家长与孩子通过艺术建立起精神的沟通。
家长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位审美老师,如果能通过家庭教育,让孩子拥有孩子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源源不断的好奇心,大人也会得到反哺,从而更加促进亲子关系,家庭和谐。
这是对孩子艺术启蒙的最理想结果,也是家长最衷心的期望。

现在致电 023-677655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