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星空下,为人民讴歌,为时代立传——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颁奖

编辑:admin 日期:2019-10-18 12:12:05 / 人气:

海纳百川,星光熠熠。上海这座以经济建设著称的城市,在文化艺术领域厚积薄发、名家辈出,结出累累硕果。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16日晚上海隆重举行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颁奖典礼。
主办方提供
王文娟、何占豪、陈少云、周慧珺、黄宗英;辛丽丽、张静娴、陈燮阳、茅善玉、韩天衡等登台接受这上海文艺界最沉甸甸的奖项。文艺星空下,他们作为上海文艺工作者的代表和楷模,为人民讴歌,为时代立传 ……
不忘初心、磨砺匠心,把根深深扎在人民中
始终和人民在一起,这是上海文艺界自始至终的光荣传统。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适逢上海文学艺术奖再度隆重颁发。使命、光荣、欣慰、激动……登台的文艺家们心潮澎湃。这些早已功成名就的名家大师,近年来始终坚守一线,勤勤恳恳,“春播秋收”。
陈正宝摄
文艺家的初心和匠心从哪里来?著名作曲家何占豪的回答是——来自田间地头,沾着露珠,带着泥土芬芳。
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早年他曾是活跃乡间的越剧团演奏员,进入音乐学院后,一心追求“写出老百姓喜欢的、听得懂的小提琴曲”。从戏曲及民歌吟唱搜集、整理、提炼,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与陈钢合作最终谱写了闻名中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让琴弦上的“中国蝴蝶”飞向全球。
艺术源于人民,更服务于人民。“老百姓的口碑胜于金杯银杯,用人民群众熟悉的音乐语言创作,我想,这是大家从心底喜欢《梁祝》的原因。”何占豪说。
文艺的初心和匠心从哪里来?著名沪剧演员茅善玉的回答是——我们孜孜以求,我们牢牢扎根于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身为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带领团队历时8年创作、六赴敦煌“扎根”,反复推敲剧本、琢磨唱词,听取各方观众建议,终于将樊锦诗一辈子坚守敦煌的故事搬上戏曲舞台,自己也践行着坚守弘扬地方剧种的一片赤诚之心。近两个月,沪剧《敦煌女儿》走遍全国七城,受到欢迎。
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勇攀文艺高峰。近年来“上海出品”的文艺精品力作“井喷”,仅最近一年,就有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话剧《追梦云天》、杂技剧《战上海》、电影《攀登者》、纪录片《大上海》、电视剧《大江大河》等等。
参与其中的上海文艺家们无不感慨:“只有深扎下去,才能出人、出戏、出精神。”
从大码头、大舞台到全世界,为中国、为时代咏叹
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电影……作为全国的文化重镇,上海素以门类齐全、品质优异著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最近5年来,上海筑起文化大码头、打造艺术大舞台,不断向文艺高峰发起冲刺。
年逾八旬的指挥家陈燮阳,前不久参与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奋斗吧 中华儿女》的音乐指挥工作。遥想自己第一次正式指挥,他说,“那年我只有26岁,指挥乐团为芭蕾舞剧《白毛女》配乐,那次演出正好也是在国庆节。”
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艺术家受益于伟大的时代,同时也回馈这个伟大时代。陈燮阳感慨,自己曾见证了中国交响乐界的改革发展和机制创新,而今的上海交响乐团已迎来140周年,立足亚洲,蜚声中外。“是时代赋予了艺术家和文艺团体创新创造的活力,我何其有幸!”
同样是何其有幸,茅善玉回忆,1984年她也曾参加国庆典礼,当时还是改革开放初期。“如今,我们的国家大步迈进新时代,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地方戏曲声音更响,活力更强,这都是时代赋予的力量。”
无论是交响乐还是地方戏曲,5年来,上海不断深化18家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有的甚至试点“一人一策”,鼓励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而涌现出更加百花齐放、名家名作辈出的文艺繁荣局面。文艺家和他们的团队通过出访、巡演、交流等,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使命在肩!”“要用中国人自己的笔墨,书写中国!讴歌时代!”来自书画界的周慧珺、韩天衡,同样感受到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两位文艺家尽管两鬓染霜,依然壮心不已。
“接力”奔跑,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上海提出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充分激发上海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建成更加开放包容、更具时代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努力使“上海文化”品牌成为上海的金字招牌。上海重视文艺荣典制度,推进文学艺术奖评选,这也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接续传承几代文艺家精神风骨、品格力量的具体举措之一。
上海文学艺术奖颁奖之际,人们格外想念仍在病房疗养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国庆节前夕,秦怡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她同时也是往届上海文学艺术奖获得者。她以九旬高龄登上青藏高原拍电影。活到老,演到老,秦怡身体力行,勉励中青年文艺后辈继往开来,创造中国电影事业的新辉煌。
主办方提供
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上海的老一辈艺术家不断为青年艺术家和文艺人才输送精神养分。荣获本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与秦怡年龄相仿,也是“90后”(90岁以上)老艺术家,不久前还亲自为后辈们上党课。王文娟说,“作为党的文艺工作者,虽然我年岁大了,但我对越剧的那份热爱仍痴心不改。我会继续跟着党走,为越剧事业的传承创新,多尽一份心,多出一份力!”

现在致电 023-677655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