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珠宝潮奢行业商家都爱在抖音电商卖货?

编辑:admin 日期:2022-09-11 16:55:30 / 人气:

佳士得西方古典艺术部业务代表
2022年9月11日至13日,佳士得将以上海为起点,开启戈登·盖蒂伉俪珍藏世界巡展。盖蒂伉俪的装饰艺术和艺术品珍藏种类多元、不拘一格,堪称拍卖史上最重要的珍藏之一。他们收藏的中国风艺术珍品种类繁多,反映了当时民众对异国珍宝或华丽精品的渴求。这些精品并非为了拙劣地模仿异国文化,而是为了满足当时贸易路线上各个市场对进口产品的热切需求。安·盖蒂将这类藏品设于同一空间内,藉此彰显各国长久以来的联系。
日前,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就“中国风”收藏的相关内容,对佳士得方面进行了专访。
1
装饰技法“错视法”
最早由西方艺术家引入中国
收藏周刊:我们关注到,9月11日至13日,佳士得将以上海为起点,开启戈登·盖蒂伉俪珍藏世界巡展。在展品中,有两件掐丝珐琅器,分别来自清乾隆时期和十八世纪。另有一对路易十六时期的鎏金铜青花瓷瓶。请分别介绍一下这三件展品?
佳士得:佳士得纽约即将于10月呈献传奇的安及戈登·盖蒂珍藏(Ann and Gordon Getty Collection)。在拍卖举行前夕,这一传奇珍藏中的部分焦点拍品将于9月11日至13日在佳士得上海艺廊展出。
这尊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藏式佛塔,为清宫帝室礼佛之佛前供养。在今北京故宫及承德外八庙佛殿内,即可看到类似的铜胎掐丝珐琅藏式佛塔被供养于佛前。这件佛塔较为特殊之处,在于塔底部铜板上刻有楷书“大清乾隆年制”双方框款,明确标明了制造年代。而通常所见类似宫廷佛塔,底部多刻有十字宝杵等图案,极少有带乾隆年款。且佛塔上部相轮两侧附有镂空铜鎏金祥云装饰,也不多见,此件佛塔应为乾隆宫廷特意定制的文物艺术品。这尊佛塔由安·盖蒂在2000 年于佳士得香港购得,摆放在盖蒂宅邸会客厅中十分重要的位置。
此次上海巡展的另一件清十八世纪铜胎掐丝珐琅卷轴册页组合装盖盒,为清宫盛装卷轴及册页的盛装具,兼备装饰的功能,为乾隆皇帝最喜爱的一类宫廷器物。在北京故宫中有以漆器或紫檀材质制作的类似器物,盛装相应尺寸的书画卷轴及册页作品,此件藏品是具有典型乾隆风格的宫廷器物。该器物的制作还运用了错视法(Trompe l'oeil),这一装饰技法最早由西方艺术家,如耶稣会士 GuiseppeCastiglione(1688-1766),在帝国画院任职时引入中国。匠人们将这种手法用于瓷器、景泰蓝、漆器等较为坚硬的材质,模仿出锦缎织物、贵重木材等复杂材质的纹路和质感。“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中国雕刻漆器杰作图录中更是记载了一个类似的作品,以相似手法用红漆和象牙制作成卷轴书册式工艺品。
这对路易十六时期的鎏金铜青花瓷瓶,结合了青釉、青花和釉里红三类品种烧造,工艺标准要求极高,且配有法国约1775年所订制铜配件。工匠在中国瓷器上添加属于欧洲的“符号”,在相对儒雅内敛的瓷器上添加洛可可的张扬和甜美,碰撞出独特的美学,中国瓷器与法国铜鎏金制品这种完美的结合,不仅体现了中国风在18世纪流行于欧洲上层社会的社会风貌,更展现了中法之间贸易来往的历史,在欧美一向即为最受追捧的中外合作的艺术品类之一。
现已知另外一对饰纹相似,底座雕刻有乌龟的瓷瓶曾被著名洛可可艺术家布歇收藏。另有两对曾于2012 年于拍卖中呈献。
收藏周刊:西方成功烧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大概是在什么时候?在纹样和装饰上,它们与传统中国瓷器,有何异同?
佳士得:欧洲人为了效仿中国瓷器,制作出了“软质瓷”(soft paste porcelain),烧制软质瓷的温度较低,大约在1200摄氏度,而烧制硬质瓷则在1400摄氏度左右。欧洲第一次成功制作软质瓷是在1680年,由当时的一个炼金术师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当时懂化学的人)制作而成。硬质瓷随后由Ehrenfried Walther von Tschirnhaus在1708年成功制作,硬瓷的成功制作为梅森瓷器厂的成立(1710年)打下基础。
1740年,在法国皇室的资助下,塞弗尔瓷器厂成立,并在1756年扩张成为欧洲十八世纪后半叶重要的瓷器供应商。梅森、塞弗尔可谓18世纪欧洲的两个重要瓷器厂,在现在也十分受全球市场的欢迎。
这两家瓷器厂所造瓷器整体美学更顺应欧洲审美,以洛可可风格为主,展现甜美精致的宫廷生活。实用性也较高,更适合欧洲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成套的餐具(包括大小餐盘、茶杯茶具、冰激凌盅等),制品还包括:花瓶、烛台、钟表外壳、瓷俑等。使用上好瓷器用餐的传统到现在都是一个很有仪式感的事情,欧美家庭会在感恩节、圣诞节或者重要节日时,使用梅森或者塞弗尔宴请宾客。
2
欧洲工匠在瓷器上镶嵌鎏金铜
收藏周刊:盖蒂夫妇收藏里的“中西结合”特点是什么?
佳士得:盖蒂夫妇的珍藏当中有一些十分经典的中西合璧作品。收藏中的一组乔治二世时期局部鎏金木日本漆器橱柜及抽屉柜,便属于十分典型的中西合璧英式漆器。其装饰十分华美,漆器上镶嵌的鎏金装饰与底座上的鎏金铜相辅相成,栩栩如生。中国及日本漆器在17世纪初,主要通过各大港口流入欧洲(英国、荷兰、法国),在17世纪末,两位英国匠人出版了《Treatise of Japanning and Varnishing》一书,将制造漆器的过程和手法、如何利用本土材料制造漆器的方法带到西方社会。随后这种中西合璧的漆器风靡欧洲,尤其在法国很受欢迎。
收藏周刊:有研究表明,至少从13世纪开始,对于西方而言,具有“异域”色彩的中国风尚艺术品,就已经开始影响西方艺术设计的方方面面。您是否认同,在接下来的数百年中,西方艺术界曾经刮起过“中国风”?
佳士得:西方对于中国文化和艺术品一直都很好奇。中国风更像是徐徐春风,一直与西方文化交织在一起将近700年。中国瓷器最早于14世纪与丝绸、茶叶、漆器一起进入欧洲。
最早西方人对于中国文化十分好奇,面对从未见过的瓷器茶叶,他们视若珍宝。随后他们便试图吸收中国风,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东亚文化,这样就有了欧洲瓷器、中国风家具(Chinoiseries)以及19世纪末的日本主义(Japonisme),这场在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东西交融历史悠久也持续至今。
收藏周刊:这场“中国风”,涉及到哪些艺术领域?在这场全球性的文化对话中,“中国风”会否存在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给西方艺术思潮,留下了相对深刻的烙印?
16世纪,葡萄牙和中国的贸易往来更加成熟,中国便开始进行外销瓷的制作,大量制作专门面向西方市场、符合西方审美的作品。17世纪,西方掀起“瓷器热潮”,瓷器价格水涨船高,非常昂贵。据记载,仅1602年至1682年,中国瓷器的输出量就高达1600万件以上。而拥有一件青花瓷在当时是一件十分值得炫耀的事情,17世纪荷兰静物画中也经常出现青花瓷,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18世纪末,欧洲瓷器厂开始兴起,欧洲的工匠们也开始在瓷器上镶嵌鎏金铜,更好地融合两者。
3
洛可可艺术深受东方艺术的影响
收藏周刊:从被西方引以为罕的克拉克瓷,到康熙时期吸纳西洋技术而创烧的珐琅彩,再到18世纪以广州十三行为主要销售集散地的“定制外销瓷”,我们回到瓷器,以瓷器为重要参照,来看在历史进程中的“从‘中国风’到‘西风东渐’”——您怎么看待这种“风向”的变化?西方瓷器的制造工艺和“风尚”,给予了18-19世纪的中国瓷器,以何种影响?
佳士得:最明显的影响之一是,洛可可风格在中国洋彩和珐琅彩瓷器纹饰上的使用。1715年, 路易十四逝世,18世纪的社会风气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路易十五统治的宫廷开始出现一种新的艺术样式——洛可可风格。洛可可艺术形成深受东方艺术的影响,而反过来,清代宫廷艺术也受到了同时期欧洲洛可可风格影响,融入大量西洋元素,形成繁缛华丽的风格,至乾隆时期达到顶峰。
正是由于洛可可艺术风格在18世纪逐步发展并受到了欧洲社会的喜爱,清代的外销瓷器生产工匠,在制作瓷器的过程中为了迎合欧洲消费者的审美和兴趣,也将洛可可艺术风格引入中国。
这种繁缛富丽的艺术风格被中国瓷器的装饰工艺吸收,并与本国传统的装饰手法结合,产生了一批具有洛可可风情的中国瓷器。而洛可可艺术对清代瓷器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华丽繁琐的纹饰上。
在佳士得今季纽约亚洲艺术周系列拍卖中,有一件清乾隆黄地粉彩花卉纹盌,正体现了洛可可风在中国珐琅彩瓷器上的出色运用。这只碗上的珐琅彩非常出色,展示了乾隆时期极高的工艺水平。
收藏周刊:当前,西方藏家对于此类“中国风”的艺术品,他们的兴趣点,会聚焦在哪些时期?哪些门类?
佳士得:喜欢“中国风”艺术品的西方藏家,都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他们对于自己文化背景外的艺术品都抱有十分浓厚的好奇心。近期,越来越多的藏家展开了跨门类、跨越历史的收藏,比如英式或者法式的漆器可以和日本具体派作品从视觉上和背景故事上相互呼应,欧式的鎏金铜木质家具也能与中国瓷器和工艺品形成充满创意的碰撞。

现在致电 023-677655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