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消费谈到消费艺术:艺术品是财产,也是文化传承

编辑:admin 日期:2021-04-01 08:57:00 / 人气:

在前些年艺术品投资的风潮逐渐回归理性发展之后,艺术消费成为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趋势,艺术消费的普及无疑是我国艺术市场的强心剂,也是艺术市场良性循环的表征。与此同时,艺术市场也随着科技与人们交往方式的改变而产生了新的动向,那就是消费艺术。
不管是艺术品的投资还是艺术消费,亦或是消费艺术,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艺术价值的传播,传播方式的改变势必会造成消费方式的迭代,这也是艺术市场回应时代的方式。
齐白石《可惜无声册》
艺术消费趋势下的文化认同
艺术消费的盛行是相对艺术品的投资而言的。在前些年的艺术品市场中,包括个人和机构在内的艺术品投资者把艺术品当做保值、增值的优质载体,带领大量新兴的资金和新晋的藏家跟风入场,作为金融等投资领域的有效补充,艺术品的投资在前些年有很好的表现。艺术品价格的井喷也吸引了更多的资金进入到艺术品收藏投资的行列,艺术品价格的攀升与新晋参与者的增长似乎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期待着追赶甚至赶超成熟的国际艺术品市场。
宋徽宗 杏苑春声 钤印:乾隆宸翰、几暇临池
艺术品投资理性的回归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认同。我们在反思前些年跟风投资的同时,也在为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寻找一个合理的对应价格区间。不可否认,前些年艺术品投资的热潮也带动了全民艺术的风潮,我们从各式各样的电视综艺节目和时尚杂志中可见一斑,不可不为艺术的普及与接受做出了贡献。
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
艺术消费的盛行正是基于对艺术品价值的关注与艺术的普及而生发出的消费行为。相对于艺术投资对于经济回报的重视,艺术消费的行为更注重消费过程中的体验,对于艺术品带给生活品质的提升更为关注。
艺术消费的参与者对于艺术品的首要标准是与作品的创作理念的契合,绘画或者器物不仅可以带给拥有者美的享受,还蕴含着对于时代的追忆与民族的情愫。
傅抱石作品《龙盘虎踞》
“‘消费主义文化’是在消费社会占主流地位的消费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生存需要的满足,而是为了被当代文化所生产出来的无节制的欲望之满足。人们对消费品的欲望,主要不是其使用价值,而是其在一定文化中所具有的符号价值,它成为人们‘自我表达’的主要形式和‘身份认同’的主要来源。”通过艺术消费,参与更注重对于生活品质的提升,更期待与相同文化背景的朋友分享艺术以获得文化的认同。
李苦禅《五只鹰》
中国艺术传统与时代图像
中国的收藏观念是以个人或者家庭为单位的文化建立的过程,拥有并保存一件艺术作品成为购买艺术的最终目的。以家庭为单位的收藏意味着庞大的受众群体,在艺术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天文数字时,中国传统收藏的影响便开始显现出来。
艺术消费的形成基于消费者对于艺术作品的认同,并符合对于社会与未来愿景的表达。而对于中国的艺术消费群体来说,艺术传统与时代精神共同塑造着当下的审美标准,在油画、雕塑、版画、中国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中,以水墨为载体的作品在艺术消费的市场中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吴冠中作品
毫无疑问,当代水墨艺术家借鉴了传统水墨画,或者说是沿袭了水墨传统。但这种传承并非照搬古人,而是在时代文化环境和个人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对于传统的再创造,是对传统文化编码的转换。他们的创作继承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文人隐逸、玄妙之美,不追求华丽的笔墨与缤纷的效果,只关注于生活本身,把绘画看作是生活态度的表达与生命回忆的记录,在自己的生活周边与回忆中寻找素材。这时绘画的题材已然不重要了,我们能够从物象的背后感受到画者对于生活与艺术的态度。
消费艺术的生活理念
“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 鲍德里亚认为今天“物质”的不断增长和对它的消费构成了一种“根本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指人们的消费从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转变为消费物品的符号价值。并进一步指出“广告将有用的物的价值转变为符号价值。”鲍氏“商品符号化”的论述正解释了当下消费艺术的生活理念。作为生活方式的艺术参与正受到中产阶级的青睐,相对于真切地拥有一件艺术品,人们开始接受享受艺术的过程,而不是非要永久性地拥有它。
在前些年艺术品投资的风潮逐渐回归理性发展之后,艺术消费成为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很多针对于中产阶级消费的艺术品牌应运而生,新晋消费者不再以投资为收藏艺术品的首要目的,而是以自己是否认同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是否符合自己收藏系统的缺环为重要的标尺。艺术消费的普及无疑是我国艺术市场的强心剂,也是艺术市场良性循环的表征。在艺术创作与收藏的文化认同中,艺术传统与时代图像共同影响着艺术消费的走向,传统和时代的基因正影响着人们对于艺术的判断。

现在致电 023-677655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