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香蕉价值12万美元,有钱人还能这么玩?到底什么是艺术品

编辑:admin 日期:2019-12-16 09:15:21 / 人气:

“12万美元的香蕉”
在美国展出的这一根被灰色胶带绑在墙上的香蕉,震惊了美国的媒体。大家都很好奇为什么一根香蕉可以卖出如此天价。消息传到中国,微博上部分网友虽然对于天价香蕉也表示震惊,但是大部分网友似乎已经是见怪不怪的态度,甚至觉得这不过是现如今艺术变得越来越怪异的一个体现罢了。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是什么让我们对于现代艺术产生了质疑?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看这些“怪异”的艺术。
其实观众会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艺术教育告诉我们:“美”是艺术的评判价值,因此当我们面对“粘在墙上的香蕉”这样的作品时,往往会感到荒诞和搞笑。但倘若我们把这种“不适”当作是艺术的堕落,那就大错特错了。
12万美金的“香蕉”的主人,是意大利艺术家齐奥·卡泰兰。拥有热搜体质的他,之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作品是一个“黄金马桶”。相较于“香蕉”,卡泰兰的“黄金马桶”就显得实用很多,因为这个马桶在展出时,是可以被使用的。因此,在当时的展出现场,排队上“黄金马桶”在当时也成为了令无数人感到“荒诞”的行为。而在达达主义的作品中,有一个比“黄金马桶”更加出名的厕所用具——马赛尔·杜尚的《泉》。
《泉》的实体是一个小便池,比“黄金马桶”和“墙上的香蕉”更加荒诞的是,这个小便池并不是马赛尔·杜尚创作的,这个艺术品只是他购买的一个“小便池成品”。不被创作、不被欣赏,杜尚的《泉》似乎并不能够拥有传统艺术品的必要属性。
有人将杜尚的《泉》与保守派画家是让·奥格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创作的《泉》进行比较,称这是“安格尔《泉》的挑衅——颠覆清高绝俗与庄严肃穆的泉”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杜尚其实想通过《泉》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艺术?艺术真的需要被创作和审美吗?
奉行虚无主义与反传统美学原则的“达达主义”给出了否定的回答是:不需要,因为艺术就是破坏。这种看似《火影忍者》中迪达拉“艺术就是爆炸”的艺术观点,与广义上的现代艺术观念不谋而合,而要理解“黄金马桶”和“墙上的香蕉”的艺术价值,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把艺术传统的“美感”从我们的观赏体系中抽离出来,将欣赏艺术的方式从共识审美变为“意义的构建”——与其说是是艺术品值得欣赏,倒不如说艺术品背后的意义值得欣赏。
作为广义现代主义现实批判的方式,“意义的构建”极大地发展了逐渐陷入审美僵化的传统艺术,从“反映现实”到“反思现实”,艺术成为了人们表达政治观点、人性、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当艺术回望社会的时候,社会会绑架艺术吗?
知乎对于“墙上的香蕉”的讨论中,有一个回答提到了这样一个词:注意力经济。回答给出了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如果你用美元数量测量一个艺术家的生产力,你会发现,最引人注意的艺术家最赚钱。
我们当然无法知道买家是出于怎样的原因进行购买,但这个观点最尖锐地揭露了一个艺术界的现实:最“好”的作品永远是最被注意的。
当然,这个好是需要加引号的,因为如果从传统艺术审美规则来看,很多被注意的“好作品”其实是不合格的,但从“意义的构建”来看,你能说一个引发许多人进行社会反思、艺术讨论的作品是“不好”的吗?
当然不能,因为建立在大众属性之上的注意力,本身就是“意义的构建”艺术品的评判标准。这也是杜尚引领的“观念艺术”强调的思想——关注艺术的观念,而不是艺术的实体。
但这其中的合理性在于:深刻的意义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而不是为了获得关注制造“意义”。
今年冬天,北京红砖美术馆举行了一场“砸鸡蛋”的艺术创作活动,主办的艺术家是英国人莎拉·卢卡斯。
现场,1000枚鸡蛋被砸向白墙,蛋液在墙上缓缓流下,按照莎拉·卢卡斯的说法,这是对于女性生育的告别。更有意思的是,当现场的女性砸完鸡蛋时,她们还会吃掉手中的香蕉,以宣示和男性的告别。
相较于一些晦涩难懂的“艺术品”,这样一场“砸鸡蛋,吃香蕉”的艺术活动所呈现的“意义”非常的明晰——塑造性别对抗的话语。到这里,我们尚且还能承认这个艺术品的意义价值,但这场展览对于观众的“特殊要求”,就不得不让人质疑:这是不是对于“注意力”的谄媚。
因为这场展览,男性是不允许参与的。
看到这条要求,我们很难再说服自己:这个刻意制造性别对立的行为,依然是为了构建某种反思的意义。刻意制造性别对立,是微博中营销号们获取关注、吸引流量地的方式之一,而当这一行为出现在艺术创作中时,我们有理由质疑:这是为了吸引“注意力”进行了“刻意意义构建”。
当然,根据12万美金的香蕉的创作者自述,这个香蕉的摆设角度与造型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并不是随意制造来吸引眼球的艺术品。
但这种“意义”与“注意力”的创作逻辑,本身具有很强的可逆性。严谨的创作者,会把构建深刻的意义当作第一要务,但当“足够多的注意力就可以制造意义与价值”这个规则被认知之后,艺术创作变成一场“规则下的游戏”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2016年,有几个青年在参加展览室,将自己的一副眼镜放在了展厅的角落,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无心之举”,竟然造就了一个成功的艺术品。
很多参观者驻足在这一副眼镜前,凝视,思考,拍照留念,仿佛它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艺术品。
但事实就是,这只是一个被注意力塑造的艺术品。每个人对于艺术的认知是不同的,知著君对于万物都可以成为被欣赏的对象,任何行为都有可能包含艺术价值的观点非常认同。因为艺术本来就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事物,很多艺术是建立在主观的欣赏之上的。
但让人担心的是,倘若因为社交网络的发展,注意力与流量力量的逐渐成长,艺术如果被找到了一个可以“批量意义创作”的漏洞该怎么办?当原本应该反思社会的现代艺术只剩下猎奇,我们会不会对于艺术感到麻木?
而麻木,对于现代艺术来说是致命的。12万美金的香蕉作者,曾经创作过一个著名的作品《L.O.V.E》。《L.O.V.E》是一个大大地竖着中指的雕塑,不过和正常竖中指不同,这个雕塑的其他手指不是弯曲的,是被砍掉的。如果将四根手指恢复,整个雕塑的造型就变成了“纳粹”的著名手势。相较于“香蕉”、“马桶”、“小便池”这些奇观,《L.O.V.E》的意义审视是需要冷静与理性的。
但诸如扔鸡蛋、限制男性参观这类展览的频出,逐渐让很多人对于现代艺术产生了偏见,甚至认为这些艺术品的出现是为了洗钱。这对于现代艺术来说非常可惜,当有一天我们只愿意用动物园看猩猩的心态去对待艺术时,艺术也就成为了动物园里的大猩猩。就像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一样,新闻领域已经产生的欣赏危机与信任危机已经逐渐随着“艺术的批量生产”影响到艺术创作。
这个趋势非常值得注意,但目前看来我们却有些无能为力。因为大众不会也无法鉴别“奇观艺术”是为了阐述意义还是为了引起注意,同样为难的是: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个趋势,就告诫艺术家谨慎创作。
这是一个艺术爆炸的时代,形形色色的艺术家、艺术品出现在我们的信息流之中。但无论有多少甚为“猎奇”的艺术品产生,都希望我们能够对现代艺术保留最后一份认真,能够相信艺术构建的意义对于社会的价值。艺术品的意义可以“荒诞”,但艺术本身不能。

现在致电 023-677655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