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逝世:102岁的设计人生!每一件作品都是艺术品!

编辑:admin 日期:2019-05-19 13:06:27 / 人气:

又一代大师远离我们而去!
贝聿铭Ieoh Ming Pei
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于北京时间2019年5月17日离世
贝聿铭是美籍华人建筑师
“文化缝隙里优雅的摆渡者”
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他
他的名字是建筑史上辉煌的一笔
最有名的作品是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
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
获奖50次以上
在美国设计的近50项大型建筑中
就有24项获奖
对于他的离开深感遗憾
但我们应该做的是致敬大师
而欣赏并铭记他的作品
才是最好的致敬
现在就带大家盘点一下
贝聿铭老先生的建筑作品
经典建筑作品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法国巴黎
1983年—1989年建成
卢浮宫院内飞来的巨大宝石
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
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卡塔尔 多哈
2000年—2008年建成
这座博物馆在2008年顺利开馆
贝聿铭称这个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将是他最后一个大型文化建筑
贝老的目标是
将较久远时代的价值观
融入当今的文化之中
或如他所说的
捕捉住“伊斯兰建筑的精髓”
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
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1996-1997年建成
贝老师以桃花源为原型
精心策划设计了这栋美术馆
整个美术馆的参访过程
好比是世外桃源的发现之旅
峰回路转,引人入胜
唯美景致处处动人,让人留以回味
苏州博物馆
2003年—2006年
(新馆)
建筑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
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
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新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相互辉映
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
贝聿铭将对故乡、中国文化的热爱
都融合在这座建筑里
作为贝聿铭最疼爱的“小女儿”
他自己曾说——
苏州博物馆是他的一部“自传”
在建筑的构造上
玻璃、钢铁结构
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
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
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
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
香港中银大厦
楼高七十层
以竹子(节节高)的形象作为建筑主题
外形极富想象力
其它建筑作品
中国银行总部大楼
中国北京
北京香山饭店
1982年
融中国古典建筑艺术
园林艺术为一体的酒店
曾获“美国建筑学会荣誉奖”
路思义纪念教堂
台湾东海大学
1956—1963年
由陈其宽以六角形底座像“倒船底”的形状
逐步修正形成现在的教堂造形
艾弗森美术馆
1968年完工
这座美术馆被赞为
用于收藏雕塑的雕塑品
以及展览艺术的艺术品
让贝聿铭真正探索了形体和空间
是他的至爱之一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科罗拉多州落基山脉
1960-1967年建成
简朴浑厚的外形、塔楼样式的屋顶
让建筑与山峰融为一体
是贝聿铭公共建筑设计的开端
克莱奥罗杰斯纪念图书馆
1969年建成
德国历史博物馆
于2003年5月24日落成
以玻璃和钢铁制成的现代建筑物
德国历史博物馆馆长奥托迈尔盛赞其为
“完美的设计”
纽约市贾维茨会展国际中心
于1986年建造
充分体现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简洁、几何化的洗练风格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1876年建成开馆
美国最重要的艺术博物馆
以收藏东方艺术品著称于世
新加坡华侨银行大厦
1976年建成
风格简朴美观
外观由三个由小窗口拼出的巨型方块
于是也就有了“计算器”的代名词
是上世纪70年代粗犷主义建筑风的经典之作
罗彻斯特大学学生活动中心
1976年
雅各布·杰维思会议中心
澳门科学馆
2006年动工,2009年年底竣工
建筑体以银色铝钢板为外墙
并有玻璃幕墙的设计
将光线引入科学馆内
天然资源利用到位
让人不禁联想到贝聿铭所说的——
好建筑充满自然的味道
这位百岁老人一生的故事数不尽道不完
曾有人这样评价贝老
“是一个难得的跨文化样本,
他从东方和西方两种截然的文化土壤中
汲取了精华又游刃有余地
在两个世界里穿越。”
他在巴黎建了一座金字塔
他在日本建了一片世外桃源
他在伊斯兰建了一座岛上“神话”
他在香港竖起了一座地标
他给苏州搬回了一座“古意”园林
贝聿铭这个名字
几乎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建筑
他用了100年的时间
以手艺之名,付工匠之心征服了世界
正如他所说的

现在致电 023-677655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