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子蟹、扇贝吃剩的壳 竟变身成了艺术品

编辑:admin 日期:2019-07-26 14:48:27 / 人气:

轻轻蘸取颜料,勾勒轮廓再涂色……不一会儿,可爱又生动的京剧脸谱“赵云”就活灵活现跃然在螃蟹壳上。
  在海岛洞头,就地取材的蟹壳、蚌壳,成了作画的好材料。在该区东屏街道洞头村水族贝壳画工作室里,主人陈琴瑶正耐心地指导着几名小朋友和暑期社会实践队的队员在蟹壳上创作。随着假期海岛游逐渐升温,去年被列入洞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贝壳画,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喜爱。
  毕业作品创意与“蟹将”结缘
  陈琴瑶是一位80后,2009年毕业于宁波大学美术系。当时创作毕业作品时,她的导师提议可以将中国民族元素融合进作品。而中国的戏曲脸谱正好符合这一特点,于是陈琴瑶就着手将这一创意同毕业设计相融合。创作过程陈琴瑶发现,蟹壳构造、纹路的某些角度,同脸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于是她尝试着用蟹壳创作了第一个水族外壳戏曲脸谱画,因为作画载体创新以及作品元素构成巧妙等特点,她的创意得到了导师的肯定。2009年宁大美术系毕业作品展在宁波市美术馆展出时,该系列戏曲脸谱获得好评。
  毕业后,陈琴瑶虽然没有放下画笔,但也并没有继续将贝壳画创作下去。2013年初,她嫁到洞头后更是专心做起全职妈妈。2016年,陈琴瑶丈夫在东屏街道一批创业青年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街道三大创业项目之一的负责人。在装扮店铺时,陈琴瑶将当年作品展上卖剩下的6幅戏曲脸谱“贝壳画”找出,挂到店里做墙面装扮。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一无心之举,却让她重拾了往昔创作的梦想。
  原来,这几幅尘封多年的旧作吸引了众多目光,大家纷纷鼓励陈琴瑶将贝壳画与洞头的海洋文化元素结合起来,继续创作更多新奇的画作。在2016年洞头区巾帼创业创新大赛上,陈琴瑶带着自己的“国粹脸谱贝壳画”参赛,获得三等奖。2017年,陈琴瑶在参加该区青年创客大赛,最终取得了一等奖。
  “她的贝壳画充分利用甲壳特点,融入洞头的海洋民俗元素和渔民画构图大胆、用色丰富等特点,构思奇妙、线条细腻、画风淳朴,使得贝壳画更具洞头本土特色。”洞头区美术家协会主席黄昭勇如是评价。去年11月,手工贝壳画被纳入洞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取之不尽创意不断迸发
  与洞头的渔民画相似,手工贝壳画的创作灵感,也多来源于渔农民生产生活。
  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洞头渔民在创作渔民画时,就有利用螃蟹壳、墨鱼汁等进行贝壳画创作的习惯。由于渔民画的特质在于不受约束,可以用现实主义视角和浪漫主义手法将“靠海吃海”的洞头渔家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贝壳画却受限于甲壳造型、绘画空间,因而潜心创作贝壳画的渔民渔嫂十分有限。
  “洞头是个海岛,大部分村庄都在海边,带壳的海产品很多,吃剩的蟹壳、贝壳,在别人眼里是餐桌垃圾,对我可是变废为宝的好东西,每次看到有人扔掉就感觉挺浪费的。”陈琴瑶一边认真清洗着她的“宝贝”蟹壳,一边告诉记者。
  创作贝壳画首先要收购大量完整的贝壳,然后对贝壳进行清洗、消毒、防腐等多道工序处理,再根据外形进行构思,考虑用料,斟酌用笔,开始创作。看似简单的一幅贝壳画,因为要一次性成画,需要特别的耐心和细致。蟹类、扇贝这些海产品的甲壳,因为表面有一定的创作空间,而且甲壳的纹路特点创作出的京剧脸谱栩栩如生,通常是创作的首选。
  如今,陈琴瑶的水族贝壳画工作室,是洞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已累计创作贝壳画作品上千件,她本人也入选了该区海岛特色文化人才队伍。
  陈琴瑶告诉记者,目前的手工贝壳画题材,主要以渔民生活和京剧脸谱为主,但是她也在探索制作其他系列的贝壳画,比如写实类的洞头旅游风景画、立体感更强的海螺贝壳画等。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渔家文化与甲壳更好结合,创作出富有本土特色的贝壳画,使之成为洞头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让更多的人喜爱上贝壳画、喜欢上海洋。

现在致电 023-677655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